
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,讲中文的翻译之美:
某博主不知道这是哪位大神的妙手偶成,曾一度中毒似的往《诗经》原文中找这个句子(后经某博主瞪大500°的近视眼搜索发现......这句子《诗经》原文中没有,哪位若发现了这个句子出处,万望告知!)。经管不果,但某博主还是忍不住感慨,这太文艺优美小清新了......有没有啊?
记得当初某博主在大学上古文学史,讲到《诗经》这块时,咱们极少用多媒体的老教授,愣是从自己的手机乐库中翻出了邓丽君的《在水一方》单曲循环了一遍又一遍,也正因为如此,《蒹葭》是《诗经》所有咱们曾经要求背诵的篇目中,某博主耗时最少的一篇(某博主还想硬推广一下,王菲的《幽兰操》似乎也颇有《诗经》风韵,挺好听的)。
不絮语了,上干货:
《诗经》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。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,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,即有目无辞,称为笙诗六篇(南陔、白华、华黍、由康、崇伍、由仪),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
《诗经》作者佚名,传为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。最初只称为“诗”或“诗三百”,到西汉时,被尊为儒家经典,才称为《诗经》。《诗经》按《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三类编辑。《风》是周代各地的歌谣;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《小雅》和《大雅》;《颂》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,又分为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和《商颂》。
《诗经》内容丰富,反映了劳动与爱情、战争与徭役、压迫与反抗、风俗与婚姻、祭祖与宴会,甚至天象、地貌、动物、植物等方方面面,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。
《诗经》关注现实,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,这种创作态度,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。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。《诗经·国风》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。在《七月》中,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,在《伐檀》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,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:“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廛兮?不守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獾兮?”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,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。在这方面,《硕鼠》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。
最后,容某博主还标记一个以前不曾留意的知识点:所谓“诗经六义”,风雅颂赋比兴是也。



